王军 王帅
201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上榜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谈及这一荣誉,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武荷香眼里满满都是自豪:“我们这里是老城区,以前基础弱、矛盾多。现在不一样了,自治区、市、区三级组织部门各投入10万元,改善了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党建工作有了阵地,为民服务有了场所,党员群众可高兴了!”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针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老旧城区多、遗留问题多,留住人才难、区域化党建联动难、社区去行政化难”等“两多三难”问题,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施推进标准化、打造精品化、服务精细化“三化联动”,集中发力攻坚,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跨越式发展,让幸福城市这一荣誉实至名归。
硬标准只为有温度
武荷香提到的30万基层党组织运转经费,呼和浩特市的每个社区都有。这是全市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社区党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社区党务工作者,也制约着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为有效破解这个问题,呼和浩特引入标准化理念,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从组织设置、区域划分等8个方面33项具体指标将抽象的党建工作固化、量化。
针对经费不足问题,呼和浩特采取分级匹配、专项投入、结对帮扶、表彰激励等措施,让社区“有钱办事”从机制制度上得到了根本保障。目前,全市社区办公经费和民生经费均达到10万元,加上自治区下拨的10万元经费,每个社区固定经费已达到30万元以上,较2012年增长了近9倍,社区党组织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能力大幅提高。
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建成区比例高、办公用房寸土寸金、地方财力有限是社区阵地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大学生村官吴瑞至今记得刚到新城区迎新路街道团结小区报到时看见的那个三层临时建筑。在这个社区与其他单位共用的场所里,所有的社区工作人员都挤在一层大厅,办事群众只能在外面排起长队,无论寒暑只能忍受。
有困难就要上!通过政府自建、划拨或置换、共驻共建单位支持、开发商配套等方式,全市用2年的时间将社区场所达标率由62.7%提升到100%,主城区1/3的社区场所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
2016年,一个面积达175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团结社区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就业孵化基地、社会组织服务室、党员教育基地一应俱全。“现在来办事,我们从里到外都是温暖的。”在社区党组织帮助下,创建了向日葵装饰工作室的刘鹏开心地说。
像吴瑞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在呼和浩特共有770名,充实到社区工作急需的网格化管理、专职党务工作等4大类566个岗位。同时,选派千名干部担任社区干部或第一书记,开展万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采取公益性岗位、志愿服务等方式,多渠道补足以党员为骨干的社区工作力量,形成一支数量足、结构优、活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点上开花打造精品社区品牌
“一道道山,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几日,只要走进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兴康社区的“少数民族之家”功能室,总能看到一支数十人的民族合唱团正在为迎“七一”紧张排练。
义务担任团长的金拴良是一位70岁的蒙古族老人,他说:“老人们参加合唱团以健康快乐为主,互相之间交流多了,朋友也多了。”
兴康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社区,现在居住着蒙古族、满族、回族等8个少数民族。街道社区党组织重点打造的“少数民族之家”功能室,是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阵地,也让社区成功创建了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坚持“点上开花、面上结果,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呼和浩特开展党建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按照不低于社区总数30%的比例,打造一批有特色、品牌化、叫得响,硬件设施一流、软件管理过硬、居民满意度高的精品示范区,形成示范效应,先后涌现出绿色社区、双拥社区、少数民族文化社区等品牌。
这些品牌可谓“一社一品”,突出不同社区的特色优势,也让社区居民更有归属感、荣誉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让“精品化”有了城市特色。
摆艳芳是一位回族老人,生活在回民区通道街街道友谊巷社区的翔宇花园。她说:“不管哪个民族对小区的事情都很热心,小区的庭院文化带动了社区的民族之家活动。”今年71岁的回族老人巴福顺接茬道:“我们的社区作为回民区的民族团结模范社区当之无愧。”这个社区的民族之家活动很实在,除了参加义务清扫外,各家各户还自己出钱绿化、美化庭院。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目标、有抓手,呼和浩特出台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理念、社区品牌、文化内涵等13项创建内容、52项具体指标。建立旗县区领导联系、组织部门指导、街道党组织包扶的三级帮建体系,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3名领导干部进行帮扶指导。将精品示范社区创建作为三级联述联评联考的重要内容,对创建任务没有完成的及时通报和约谈。
精细服务让群众更舒心
杨桂兰老人最近的退休生活越来越惬意了——
闲的时候到“长者茶社”找老伙伴喝喝茶聊聊天,累的时候在专业社工指导下健健身,闷的时候去“德蕾心灵家园”找心理咨询师听听建议,“每天都很充实”。
在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前进巷社区,为让杨桂兰这样的老人们生活更舒心、更暖心,社区党组织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成立了“长者茶社”等老年服务、心理咨询、公益事业等专业社会组织13家。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工+志愿者”服务老人模式,让服务更专业、更贴心。
不仅是前进巷社区,目前,呼和浩特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全部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党组织,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引进各类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专业化服务。现在,全市已成立“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等4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并在其中建立了党组织。
按照特色化、品牌化要求,呼和浩特各区还倾力打造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职业介绍、居家养老等服务为一体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以帮扶弱势群体为主的关爱社区、以反映居民文艺爱好的文化社区等品牌社区;“四点半课堂”“少数民族文化长廊”等40余个社区服务特色品牌,有效满足了不同居民的个性化需求。“‘15分钟便民服务圈’真方便,给公交卡充个值,交个水费、燃气费什么的不出社区就能办!”居民对社区党组织提供的便利服务交口称赞。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昔日阴山脚下的雄浑壮美,今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嘴角的舒心微笑,一起为我们解锁了呼和浩特——这座草原城市抓城市基层党建、促城市健康发展的幸福密码。
|